天的路程将进入原始森林,子数通的牧场出发后的这段路堪称风景绝佳,一路下降进入到原始森林中。
第一日:德钦—羊咱村—支信塘—永芝老路—隆那—永是通—马内通
梅里外转山,是要将以主峰“卡瓦格博”中心的十三座雪山冰峰环绕一圈。起点在澜沧江畔的羊咱村,从这里翻越分水岭多克拉山,进入怒江流域,同时也进入西藏自治区地界。经阿丙村下行到怒江边,沿江逆行向上,抵达西藏察隅的察瓦龙乡,前行不久即向右拐再次进山,翻越分水岭说拉山口,再次回到澜沧江流域,沿河谷一路下行,到达澜沧江边的梅里石,沿江而下,经阿东村、飞来寺等地返回德钦县城。一路要翻越大小7 个垭口,徒步强度很大。
1930 年代,洛克到达羊咱的时候,还没有桥,只有溜索过江,既运人也运牲口,惊险万分。今天这里已经新建了水泥公路桥,桥头的路牌上标示着:“贡山”。
桥这头是羊咱村,扎西尼玛帮我们联系了登巴大哥家,为我们准备骡马用来驮拍摄设备。骡马在牧场上,我们约好先运装备到永芝村装骡。
过羊咱桥有两条道,往左是走永芝村的老转经道;往右是进入查里顶村,向永久村方向是新转经道。查里顶村江边有一小庙“支信塘”,是外转经取钥匙处。小庙围墙下方有一块青石,据说这里藏有开启胜乐金则宫殿大门的钥匙,朝圣者到此需用手摸,以示取得转山的钥匙。
永芝河谷水流湍急,公路比我几年前进村时拓宽了不少,眼看着马上要铺油路。
我曾随好友扎西尼玛进过两次永芝,过去永芝村因为路途险远,少与外界往来,但永芝人在德钦非常有名,在本地朋友的心目中,永芝村一度是梅里雪山一带少有几个保持和发扬着古老民风的村落,试举几例:当地藏族村寨素有打趣、互嘲的传统,以永芝人最为诙谐风趣,个个牙尖嘴利,需知这门“艺术”首要一点的是大气开放、勇于自嘲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;每年春节,永芝人都会为当地奉献一台藏语小品大戏,看过的没有不为其机智幽默所折服的;永芝人好酒,更擅酒歌,好友韦兄一次于永芝下乡,遇一老妪敬酒,酒歌只一句词,竟绵绵不绝、千折百回地唱了十几分钟,酒歌不断,中酒莫停,于是,一曲酒歌轻松放倒一条汉子;我还看过“乡村之眼”项目一位永芝大叔拍村民盖房子的纪录片,深刻地反映了村民与自然相依相赖的习俗与理念。有道是“靠山吃山”,梅里雪山诸村落自古靠着宝山,自有一套村规民约、爱林护山的好办法——这是梅里人为藏文化奉献的重要财富。
转经路从永芝村沿河谷溯源而上,一路上升,缘着陡峭的山崖进入密林之中。
一开始,河谷两岸多半是山崖峭壁,河水激荡山石,不时形成跌水飞瀑。“路通过栎树和松树森林,从深渊往上爬”,洛克写道。“深渊”一词很传神,要从澜沧江过渡到怒江,意味着要垂直上升近2000米才能翻过垭口,然后你当然要再下降这么多,才能到怒江边上,而路上的七个垭口中,除了一两个海拔高差相对不大,其余差不多落差都在一两千米上下。
洛克走的是永久村的线路,两条路在隆那河边汇合,这里有一个小卖部,几个绷着塑料布的棚子,几排大通铺为转山人提供住宿、茶水和简陋的——多半是方便面。之后有一营地,帐篷外挂着牌子,写着:“为转山人免费提供酥油茶与青稞糌粑”,是当地村民与僧人共同募款发愿开设的。
再往前,上升一段路后,山势渐开,进入高山牧场,先后经过永是通和马内通,才能抵达多克拉山脚下。“通”是平坝的意思。沿途一大半地名都是以“通”相称,平坝是走出“深渊”之后难得的可以休息、成为营地的地方。这两处地方是有小河流经的美丽草坝,四周雪山环绕,云雾缭绕,也是山下村民的高山牧场。登巴的侄子、多吉的爸爸在牧场,放牧他和亲家格茸江初的一百多头牛,整个羊咱村就只有他们两家养牛了。火塘上架着口平底大铁锅,里面是烤得焦黄的奶渣,这奶渣是用传统的打酥油桶打出酥油后,用余下的奶水加热,捞出奶渣。营地外面,两个小伙子给骡子钉马掌,骡子把头埋进马料袋。